(3)  土地公的信仰文化與民間傳說

土地公的信仰文化深植民心 

台灣土地公的廣泛傳說

  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拜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死後三日容貌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故生意人常祀之。

傳說(一)

  東晉的《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於道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

傳說(二)

  土地公為周朝士大夫家僕,士大夫幼女思念其父心切,家僕遂而背之擬赴任所,會晤其父,因路途遙遠,半途天降大雪,為免讓小姐受凍,乃脫衣護之,自己卻凍死。此時天空顯現出「南天門大仙福德神」幾字,當時百姓認為是上天賜予義僕之封號,士大夫更感謝其恩德,乃建廟奉祀香火。周武王時,贈封「后土」,後世尊為「土地公」。

傳說(三)

  「后土」為守墓之神。據傳秦始皇,築萬里長城,征用天下壯丁。孟姜女的夫婿因築城而死,孟姜女爬山越嶺,萬里尋夫,聞知夫已故,悲痛交感,淚洒長城,以致城廓崩塌八百里,露出白骨無數,孟姜女難覓夫骨,見一老翁,謂:「你咬破食指,血滴白骨,染血的即是你夫婿之骨骸。」果然尋到夫骨;當她抱骨歸途中,漸生皮肉,似將生還,老翁恐死者生還有違天命,乃教孟姜女說:「抱骨歸途不便,可以裝袋背負」。孟姜女依所言,但遺骨鬆散,恢復原狀,孟姜女不悅,責怪老翁誤事,老翁慨允為其夫婿守墓土;此即是墓地前旁有「后土」的傳說由來。

  追溯其歷史淵源於《周禮》與《禮記》中均認為「后土,即社神也」,東漢時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封建社會奉祀土地神有官府與百姓之分。縣治所奉祀的有漢代名相蕭何、曹參;唐代的薛稷、張旭;宋代劉知常、鮮于侁;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岳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岳飛為土地神;而一般百姓最敬仰的,則是捨己救人的張福德,或漢代的蔣子文。

  「社神」初無姓名,隨著朝代封建制度迭起,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府制度也逐漸完善,民間也以生前行善或廉正官吏、社稷功臣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管理本鄉本土的區域神祇,地方守護神。現在的土地廟中也有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約起於南宋。近代民間亦多以名儒作為各方土地來奉祀,現今大廟也常在殿堂設有當方土地神位者。由於鸞教興勃,所謂有善功之善魂,經由上天派遣蒞任「福德正神」職位,也已不勝枚舉,而祂們的身世傳說,生死日期自不相同,故未能依其生死日期祝祭,後世之人隨習因循以每年的二月二日為「土地公」日,為其祝禱慶賀,但是依據那一位「土地公」之誕辰?於今自難考證?

傳說(四)

另一說為:左傳:「共工的兒子勾龍,平定九州土地。死後封為后土,當做社神來祭祀。」

傳說(五)

  虞舜時,洪水為患,舜命禹治水,有一最得力的功臣姓張,因辛勞過度而死。禹追念他豐功碩德,認為功在土地,命九州各建廟奉祀,稱為土地公。

傳說(六)

  秦漢時,戰爭頻繁,有一張姓的人,見當時屍橫遍野,乃默默收殮屍體,予以安葬,定期祭祀。死後被奉為土地的守護神。

不論傳說何者為真,人民景仰其樂善好施人格 

 

民間傳說較普遍的有二:

其一:

周朝,有一士大夫的家僕張明德,在路途中遇大雪,脫下自己的衣服護主人的女兒,自己卻受凍而死。死時天空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是為捨身救主的義僕,周武王封贈「后土」,後世奉為「土地公」。

其二:

仁慈的收稅官張福德,生前樂善好施,死後人們建廟紀念,成為土地公。

綜觀所得,都是因為生前的義行功勞,為百姓鄉里所推崇,死後被封為土地公,庇佑人民,受人祭祀。

 

小編網資整理予2015.03.24

 

arrow
arrow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