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寫。協和宮道士-南哥!

IMG_6326             

「乩身」是民間信仰中最普遍的神人溝通媒介,是神靈附體後,代替神明宣達神意的人,可以說是神明在人間的代言人,代表神與人對話,有時候需要透過「桌頭」翻譯來傳達。

 

「南哥」目前是協和宮長年聘用的道士(即桌頭),個性豪爽不拘小節的典型台灣男人,別看南哥平日吊兒郎當,叼根煙回答問題都隨隨便便有點青菜,但長久相處也發現許多不一樣的他…

 

舉一反三

IMG_6566IMG_6585  

「南哥」反應比別人快,這是公認的事實。

因為「乩身」抬著神轎所寫的字通常是神明宣達意思的重點,不像我們拿筆寫字段落分明,通常只寫出相關字「南哥」即可猜出神明的看法與想法,縮短翻譯傳達的許多時間;有時不同「乩身」的字為千奇百怪的佛字(我看了一年還是看不懂「南哥」還是能快速翻譯,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了。

聽村內耆老說以往濟世日經常由晚上八點問到十一點,四駕班都快筋疲力盡了。幾次「南哥」請假由其他道士代理,翻譯就非常不順,經常錯誤,氣的有時王爺公神轎一直用力敲桌「叩」、「叩」、「叩」。

 

「南哥」的反應快,我想這跟他的“見識”方面有關,想要培養舉一反三能力,這完全靠自己的學習成長過程,每種的生活的經驗而得到的,就是多聽、多看、多學,這樣反覆的練習而達到舉一反三的能力。

 

用毛筆“刻出來”的字體

IMG_8124.JPG

IMG_8125.JPG

IMG_6944  

神轎上書法字體也是出字「南哥」

 

「南哥」的字漂亮,也是公認的事實。

出身道士家族的南哥,父親與大哥均從事道士,受家庭熏陶,自小便從父親哪常寫疏文、香條等文字,所以刻出一手好字。

 

說刻是不為過的,濟世日晚上六點半,通常就會看到「南哥」將今日掛號者資料用自動墨水毛筆一筆一劃“刻出”正楷字,對沒有學過書法的「南哥」,慢慢摸索自己的字體風格”,真是…人不可貌象。

我想,一筆一劃間潛心多年靜謐和修行也為自己的工作提供靈感。他說,人性與天道是相通的,字體也恰好體現了人的性格,這也是事物之間的共性。談及修行,「南哥」說,做人的修行更在於平實積累,修的是自己的心,行的是對週遭的態度,善待他人和自己。

 

別開玩笑。月入十萬「錢」途看漲?

IMG_3773

IMG_7505

常看到「南哥」的口帶鼓鼓,掏出一看都是一疊紙鈔。

「南哥」除協和宮長年聘用的道士外,也經常有法會、祭改、進香等法會邀約,1個月有好幾攤,有時讓「南哥」無法分身,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收入當然更是優渥。「南哥」表示說:「最好每天都有(法會) 絡繹不絕的邀請年代已不復在,現在靠這個吃飯不會餓到、但不會有錢、準備東西與消磨的時間,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容易,年輕人最好別學。」

 

我們開玩笑猜測,景氣差,但廟會、法事一樣也不能少,算一算,一般道士1場就有1萬5千元的收入,1個月如有8場法會,月收入12萬,而他一家至少有3位的道士,加起來的薪水真的是羨煞旁人。

ㄠ不過我們,只好承認口帶紙鈔,都是打麻將贏的。

 

他說儘管一整個家族,全都從事和道士有關的行業,不過千萬別以為他們賺的輕鬆,道士光是要入門至少就要磨3、5年,從打雜到準備法器,除了身段莊嚴及柔軟外,也要記憶力強,能熟背經文更要修身養性。

 

 

後記

 每年秋冬降臨,又到了各地廟宇道士建醮謝神的旺季,在早期的農業時代,道士建醮所唸的咒、所唱的歌、所踏的步伐,皆傳自東晉義熙年間與唐朝時代,主要功能是能夠合和陰陽,達到取稅神仙及祈求保佑眾生平安的目地。可惜隨著時代不斷的演變,道士行業雖仍保持興盛,但郤因出現一些學藝不精的道士混在其中,導致吟誦步虛詞、跳起紫微八卦舞的道士出現載歌載舞多樣化的舞姿。

 老道士指出,道士在建醮活動過程中,有時誦唸經咒,有時經經咒當歌曲唱,當他一邊吟誦一邊跳舞時,就叫做「步虛詞」。而所謂「步虛」,是指神仙喝醉酒時走起路來顛三倒四,因為道士教徒信仰神仙,而建醮是一種取稅神山的宗教祭禮活動,因此,當道士群起跳舞的時候,那種舞姿也叫做「步步虛」。另紫微八卦舞:道士的形上學是從八卦為軸,因此無論跳那種舞步,都與八卦與星宿有關,例如比較常見的吟誦前一個步驟,叫做「步罡踏斗」,道士就是用腳尖踏出北斗星宿的位置。

老法師又指出:據立獻記載,道士在建醮時所以亦歌亦舞,是在東晉義熙年間,有位著名的嵩山道士教授了所謂「雲中音誦新科經戒」,把道士經咒直誦改為樂誦,才有今天道士們載歌載舞的場面。唱誦的功能:據說,這種道教音樂的主要功能是,能夠合和陰陽,通過天地的精氣上達神明,也就是達到取稅神仙及祈求保佑眾生平安的目地。因此,當道士在進行開醮儀式時,如古書所說「以次左行,旋繞香爐三匝」,使誦聲能通達道教始祖及神仙的境界。

 吟誦步虛詞,到了南朝時代,有位法師叫陸修靜,他制訂了建醮的科儀,道士在進行建醮的禮儀時,必須吟誦步虛詞,現在道士的吟誦經咒連帶跳舞,就是自南朝年間開始的。

 道教音樂所以如此好聽,是到了唐朝時代道教發展到鼎盛時期,朝廷特別重視,例如唐玄宗以及樂官們把聲韻一改再改,務必達到抑揚頓挫,同時制訂吟誦制度。因此,古早時代要學做道士,必須先學會「吟咒腔」、「誦誥腔」等韻律。現代也是如此。

 在早年,高齡長輩教孩子學唱「南管樂」,孩子學不會時就罵他「打死也是師公(道士)調一一成不變」。其實,道士的吟誦,載歌載舞,雖然都有一套方法,但是,「師公調」並非一成不變,它是有變化的,從「祀旗」、「開醮」、「請送神」等儀式,都可看出吟誦,載歌載舞的多樣化。

 光復前後那些年,由於大家生活不好,秋收後大多數神廟都請不起道士來建醮,偶爾有廟請來道士,又請外台戲,當時年紀稍大的人都愛看道士建醮,不看外台戲,因為他們看得懂道士的建醮科儀,也略知「步虛詞」等吟誦的由來。

 

在人鬼神之間,

那些經文籤懺、道壇醮場,

以各種儀式,

引渡芸芸眾生走過生命的開始與結束。

 

 

小編予2015.12.1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協和宮四駕班 的頭像
    協和宮四駕班

    岡山協和宮四駕班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