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先人-清明節掃墓祭品及祭祀流程
<傳統土葬掃墓流程參考>
一、除草 → 清掃 → 整理
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專人定期清掃管理的花園公墓,不然每次掃墓都會看到一片新的叢林出現在祖先墳墓上,所以要慢慢進行整理。
二、擺放祭品
食物:基於寒食節的傳統,為了紀念介子推,所以擺放的食物為冷食,傳統上會擺上潤餅、祭品擺設各地不一,下文所提祭品僅供參考。
三、祭祀
1.先拜后土(土地公):請求土地公保護祖墳的安全完好,土地公負責墳墓的安全,拜土地公是掃墓中相當重要的事。
2.後祭祖:跟祖先溝通。
其實這也是掃墓最重大的用意:中國傳統士族家庭觀念重,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來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然在天上監看子孫的表現行誼,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四、共進午膳
大約十到二十分鐘,是神靈們的用膳時間。
神靈完膳後,才是人類用餐的時間,這時就是拿潤餅起來吃,或是吃草粿。
五、燒紙錢
燒紙錢之前都要作折紙錢的動作,避免發生不完全燃燒並且容易點算。
六、掛紙
又稱跪紙,是離開祖墳前,幫祖墳修繕的象徵,作法是在祖墳上把“墓紙”,地毯式平均地用小石頭壓在祖墳的各角落上。
<掃墓祭品及儀式>
一、「培墓」拜拜參考儀式
祭拜對象:掃墓祭祖及后土。
祭拜地點 :祖墳。
祭拜時辰:上午吉時。
祭拜供品:后土-三牲禮、蠟燭(若是新墳,則須供五牲、麵粿、紅
龜粿、「乾茶」(碗中只放茶葉)。
祖先-鮮花、熟三牲(豬肉、全雞、魚一條) 、潤餅卷、
五樣菜碗和粿類。
祭拜紙錢:銀紙、壽金、掛紙(或稱壓墓紙、白錢)。
祭拜程序:擺上供品拜后土,焚香(三柱香)向墳地的守護神后土祭拜,燒壽金給后土,祭拜完轉向祭拜先人焚香(二柱香),香燒到約剩三分之一時,雙手捧銀紙向先人稟報後燒化,禮成收捨供品,把雞蛋在墓碑打碎,把蛋殼撤在墳上以示脫殼新生。
二、「納骨塔」拜拜參考儀式
祭拜對象:掃墓祭祖及地藏王菩薩或土地公。
祭拜地點:公墓納骨塔。
祭拜時辰:吉時。
祭拜供品:鮮花、素果、潤餅卷、餅乾、麵粿、紅龜粿等。
祭拜紙錢:銀紙、壽金。
祭拜程序:擺上供品拜地藏王菩薩或土地公,焚香(三柱香)向納骨塔的守護神地藏王菩薩或土地公祭拜,燒壽金給地藏王菩薩或土地公,祭拜完轉向祭拜先人焚香(二柱香),香燒到約剩三分之一時,雙手捧銀紙拜向先人稟報後燒化,禮成收捨供品。
(※ 祭拜先人應燒化「銀紙」,曾聽說燒錯成「金紙」祖先無法使用而讓家庭不順的案例)
<掃墓禁忌及禮儀>
u 清掃墓地,鏟除雜草樹根之前先用手拜祖先,亦即先告知他們要為他們整理房子,所以先不要點香。
u 剷除起的雜草,很多人會棄於旁邊的墓此為犯忌;因為等於把自家的垃圾丟到別人家的道理一樣,對他們不敬,會引起鄰墓的主人來找祖先理論,而帶給先人不安;應將草帶走或找空地燒掉。
u 懷孕婦女或月事來不宜去祭拜。
u 七歲前太小的小孩也不宜去祭拜。
u 提醒同行小孩不可嘻笑怒罵,要有虔敬的心。
u 注意不可踩踏到先人或其他家族墳墓。
u 忌對其他墳墓用手指指點點。
u 燒金紙不要超越到別人的墓,會被別的先人得到。
u 小孩想小解時,不可在墓的前或後上,否則小孩易受驚。
u 拜土地公一般是拜葷的,要準備米酒才尊重。
u 若是家族墓,門要打開之前,要先點3柱香向祖先告知,要開門去打掃了,要進去時,在門口要燒7張金紙才進去,此稱為過火。
u 當有犯忌時,採墓旁之青草,在口中嚼一嚼後吐掉。
u 掃墓後進家門前應過火或去人多地方接觸陽氣、回家後先洗澡,建議可使用艾草洗澡等,以去除陰氣。
u 無法回鄉祭祀者,也可以在家祭拜祖先。方法是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香稟報祖先並燒紙錢祭祀。
<在台灣,一般掃墓的方式可分為「掛紙」及「培墓」兩種>
「掛紙」又稱「壓紙」,即是替祖先修繕房子的意思,首先剷除墓上叢生的雜枝野草,再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墓紙呈長方形,紙的另一端有鋸齒,用小石塊壓在墓頭、墓碑之上,最後準備簡單的供品來祭墓,並焚燒紙錢。
「培墓」則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須準備三牲、或五牲及菜碗,備妥各種紙錢、燭炮、以及「子孫燈」,在墓前點燃子孫燈後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
掃墓祭典完畢後,還要剝蛋殼撒在墓上,以「脫殼」象徵新陳代謝和送舊迎新,並分發周遭圍觀的孩子粿類或錢,稱為「印墓粿」,以表示祖先德澤永留人間。
<傳統土葬掃墓「掛紙」的由來>
坊間有幾種傳說,相傳在秦朝末年,有位三公人士,在京城為官多年,許久未回鄉祭祀,當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多年未歸,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斷落、有破裂,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此人非常的難過,最後從衣袖裡拿出幾張紙,將紙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
說完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此人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掛紙又稱「壓墓紙」,掛紙壓法有不同祈福意義>
掛紙時,先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雜木,用鋤頭或鐮刀加以清除,再以小的土塊、石頭、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以示這個墓是有後嗣的;墓紙分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及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兩大類,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1.「士」字形壓墓紙:
壓墓紙的地方並沒有明文的規定,但較慎重的人家,會將墓紙壓在后土、墓碑、左右墓手、左右墓腰、墓中、墓後等七處,成「士」字形,俗稱「七星墜地,子孫出士」。
2.「田」字形壓墓紙:
壓成「田」字型,是祈求祖先賜予財氣,助事業發展。
3.「○」字形壓墓紙:
壓成「○」形,依十二長生而排,「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意味著祈求多子多孫多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