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鎮-地名來源和演變!
(圖片取用0614光影攝影與生活 .. 台灣風景写真夜色聚落人文寫真 - 高雄縣燕巢鄉小岡山阿公店水庫)
岡山鎮行政區內最早出現的地名記載為永曆18年(西元1664年)繪的《臺灣軍備圖》,其中標記有漢人居住的「後紅仔民社」,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支系大傑顛社(或搭加里揚社) 的生活領域,後由鄭氏,將荷蘭人的「王田」收為「官田」設兵屯墾,除此本鎮東北部有前鋒鎮左營(今前峰子)、前鋒鎮親隨營(今為隨),西南部有前鋒鎮右營(今前峰里)、火光厝(今仁壽里)、右虎衛後協(今後協里)等屯墾營鎮名。本鎮市中心街區的地名的稱呼較前者各地為晚,且隨著時空發展,地名呈現動態調整,因此同樣指涉岡山市中心一帶的地名,在不同時間上有不同稱呼。
1、 竿蓁林:臺灣自康熙22年(西元1683年)入清版圖,本鎮位於承天府治(臺南〉和萬年縣治(左營)之間的府治大道上,乾隆29年(西元1764年)《重修鳳山縣志》中記載有「竿蓁林街」、「竿蓁林舖」,跨越阿公店溪的大遼橋,在清代初建時就叫做「竿蓁林橋」,這個地名反映當時阿公店溪畔仍是一片荒涼的平野景觀,遍生著高大的茅草「竿蓁仔」(或稱官真林,即五節芒)。
2、 阿公店:光緒20年(西元1895)《鳳山縣采訪冊》記載為「阿公店街(舊志作竿蓁林街)」,漢人陸續入墾後,本地漸成為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水運可由阿公店溪的出口(彌陀舊港口)把貨物運送到阿公店街附近交易;陸運方面因岡山位於臺南府城到鳳山縣城(今左營)的南北向官道大路必經之地,也是沿海彌陀、永安等村落和近山阿蓮、田寮等農村行旅步程的中途休息站,旅客往來不絶、移民定居者增加,呂春塗推論早在明朝天啟年間有一名由福建莆田來臺的蔡文舉老翁,在今日仁壽橋頭的溪畔築茅屋,設攤賣雜物、點心並提供茶水供應路人,方便往來臺南、高雄左營間的旅者寄宿,而有「阿公店」或「翁店」的稱呼。
3、 岡山:甲午戰後日本領臺,明治29年(西元1896年)日本設鳳山縣阿公店辨務署,本鎮市街及行政區名仍皆以阿公店為名,直到大正9年(西元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大幅更改臺灣舊地名,因為阿公店街東方有大小崗山,恰巧與日本本州島岡山縣岡山市的名稱相同,於是定名為「岡山」,沿用至今。
(本文取用-99年續修岡山鎮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