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章生長在農家,有實際的農家生活經驗,以此開展生命悸動的創作,作品中可以看到農家生活的真實面貌,從小就在田間野地打滾,對田間的一草一木都有特殊的情感,對農村生活有深刻的描寫。時代進步,田園中的景觀及人事已大幅改觀了,讓我們在文學作品中重新回味或喚起農村的記憶。

禾黃稻熟,給予大地塗上了一層金黃燦爛的色彩。炙熱的陽光,曬紅了農

人的臉,卻曬不走一顆顆期望豐收的信心,他們以西部拓荒者的精神,奮

力地揮動著鐮刀,如風捲殘雲般,一畦畦豎立的水稻,轉眼間都平躺在地

上了。「隆隆隆!」打穀機鐵軸滾轉聲中,夾雜著人們的笑語,譜成一首

拙樸而富有動感的豐收交響曲。……農人最是辛勞,除去割稻子、打穀子

外,還得挑起擔擔的穀子到曬穀場讓風車「去蕪存菁」。風車像座鄉土大

風琴,有節奏,旋律般地接應了田間傳來打穀機的聲響,把豐收樂曲帶到

最高潮。於是,粒粒煥發著誘人香氣,顆顆閃爍著耀眼金黃的穀子完完整

整地在曬穀場上展現了。

 

這是農家收割稻穀的景象,在田間小道上,牛車與鐵牛川流不息地滿載著一袋袋的穀粒往曬穀場。曬穀工作,也是重要的農事之一,鄉間的水泥空地都得充當曬穀場,曬穀的辛苦,並不下於割稻:

一般而言,稻田收割的工作以男人為主,曬穀的工作以婦女居多。曬穀需

要技巧,村姑村婦是能手。他們拿起木耙,先把一堆堆的穀子攪開、攤平、

然後慢條斯理的一行行地耙,一隴隴地翻動,變化著各種圖案。穀粒因受

攪動,又受熱氣蒸騰,溢出的稻香就更濃郁。別以為曬穀是件輕鬆事,整

天受炙陽烤曬不說,一群覬覦的麻雀,常會在不意中掠飛而下啄食而去,

有時揮之不去才惱人;而下雨更是曬穀的剋星,每當烏雲密布、風雨欲來

之際,農人為了不使稻穀「泡湯」,那種收穀的緊張與忙碌,只能以「分

秒必爭」來形容了,也讓人深深地體會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這句話的眞諦。(小編:廟珵是曬穀的大本營,大家也會互相幫忙)

 

民筆者的家中以務農為生,農家收割是件辛苦的事,需大量人力,農人們彼此會互相幫忙,事先安排好收割日期,請來左鄰右舍助割,及早做人力分配都是必要的。小孩也喜歡割稻的日子,因垂涎於點心,可以在田間抓青蛙,又是另一項美味的佳餚。曬穀工作以老人及婦人為主,天晴是曬穀的好時機,但需要忍受炙陽的燒烤;天雨時,需要搶收曝曬的穀子。繁重的農事已無法吸引現代年輕人投入,也拜科技之賜,收割不再是擾人的事,相隔幾年後,作者在〈秋收〉中寫到:

「隆隆」的割稻機已在田野裏此起彼落地大展歌喉了。割稻的工作使得一

向平靜的田野掀起喧鬧,但已不是過去那種歡樂忙碌的景況了。只是機器

的聲響,少見人語的叫嚷。

 

大型的收割機成為收穫的主角,幾分田,只要少數人力,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收割的大事,讓人無法感染收割的熱鬧與歡樂的氣氛,只見老農孤獨忙碌的身影,及老農面對後繼無人的落寞。記錄下農人收割的演變,是一段抺不去的記憶,用樸實的語言訴說著作者的鄉土之愛。

另外〈拾穗〉中作者在秋收時到一個很鄉土的村落,看到田間散落的穀粒,不一會兒就拾得滿把,心中想著現在農夫太浪費,另一方面也喚起作者童年拾穗的歲月,小孩和阿婆會拿著竹籃在田間爭奪遺穗做為家中豢養的鷄鴨的食物,在以甘藷為主食的,白米飯只是點綴品的年代,鷄鴨何其有幸!作者最後以「『拾穗』已成為歷史名詞,只是我的童年根植於田野,在我體內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拾穗的日子,讓我深深懷念。」

對農事的變化不僅於這些,稻米和甘蔗是台灣二大重要的作物。昔日農田也是遍植甘蔗,作者對蔗田有其另一種不捨情懷,家中曾擁有的三分蔗田在不得已下讓人,在〈走過蔗林〉寫到走過蔗林讓他感受到四季的更換與生命的遞變。在南國的田園中是生命與希望的湧動,每年收穫製造歡樂的高潮,大人欣喜有了收入,小孩垂涎那甘蔗的甜味。當蔗花翻白是甘蔗成熟了,在〈秋收〉寫到收成時忙碌歡樂的景象:

記過去蔗園的收割是一件大事,呈現著一片歡樂的景況,從接到糖廠收割甘

蔗的日期起,便已感染了一分喜悅;尤其小孩更是高興得睡不著覺,因為

平常除去正餐以外,根本沒有什麼零食可解饞,而水蔗(製糖蔗)正可甜甜

他們的小嘴巴。收割甘蔗的清晨,家裏大小動員,並招來鄰居幫忙,壯男

拿鋤頭作挖蔗欉的粗重工作,婦女拿鐮刀除去蔗葉或捆綁收成的甘蔗,小

孩提提開水,沒事時便在蔗園裏到處追逐、嬉戲,就是麻雀或青笛仔亦飛

來湊熱鬧。當收割到了一個段落,一部部的牛車緊跟著來參與收蔗的運送

工作,它們將甘蔗運往蔗埕去安置,然後由小火車接運到糖廠去,收割的

日子裏,鄉道上到處是人影及牛車穿梭的足跡。

 

但是,這一幅熱鬧的景況已隨著時代的腳步消逝了,作者在一個秋天的午後,刻意帶著孩子走向郊外,看到的景象是:

走著,走著,一路上少有人跡,而收穫的序幕已陸續在展開,我來到一塊

正在收割的蔗園裡,眼前只有二、三人錯落其間,一部收蔗機震天價響的

「隆隆」收割,半晌就能收割一大片,但讓人感染不出那份收割的熱鬧與

歡樂的氣氛,却見牛車已被由吃汽油的鐵牛拼裝車所取代,看它載著堆得

高高的甘蔗,像戰車般地勇往直前,害得站在路旁的我都得退縮至田埂

上,而且製造噪音與穢氣,才讓人受不了。

 

時代在變,一切求新求變,隨著新器具的發明,農事活動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但年輕人湧入工商市場,廣大的田園裏只剩下少數的老農,田園顯得更寂寥,年輕人對農事不再感興趣,現實的農業問題――付出與所得之間無法平衡,農村面臨田園將蕪的現象。對農村的變化,作者心中難免有其不捨,他說:「人是念舊的,明知時代的巨輪不停的在轉動,舊的不去,新的那能來,但偶爾回想過去,心裏總是暖暖的。」作者心中的暖意為我們留下蔗糖文化的見證,台灣在糖業不敵國際市場的衝擊,糖場製糖業務紛紛停擺,田園中已難再見蔗林風光了。

與甘蔗相關的是蔗埕,在〈童年˙蔗埕˙小火車〉回憶童年時,蔗埕時小孩喜歡玩樂的地點之一,農夫駕著滿載甘蔗的牛車,從各地的蔗田一路搖搖晃晃到蔗埕,蔗埕的熱鬧景況有如趕集一般,小孩喜歡到蔗埕,可以「偷」吃甘蔗,對缺少零食的年代,甘蔗的甜味是很吸引小孩;在老式火車行駛中偷偷爬上去坐它一段,頑皮的小孩也會從行駛的車臺抽出甘蔗來解饞。無知、快樂的童年就在小火車的影子裏過去了。幾經物換星移,舊式小火車被新穎速度快的小火車取代,

再也引不起小孩的興趣,蔗埕就像進入冬眼,永遠甦醒不過來。沒想到作者一語成讖,不只是蔗埕,台灣整個糖業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只能在文學作品中回味蔗田風光,感受耕耘者的辛勞。

收成是辛苦的代價,一切的努力與血汗都在期待收成的那一刻。作者生長在農家,對此有深刻的體認,作者在文章中寫出對農人――這一群大地的忠實子民認命與執著,不論豐收抑或歉收,都不減他們對田園的熱愛,給予最高的敬意、感恩,在文章中對農事的書寫計有《靜靜的山林》中的〈豐收〉、〈割稻小記〉、〈收穫小記〉、〈助割〉、〈稻田風光〉、〈農家樂〉;《田園小品》中的〈春之謳歌〉、〈秋收二拍〉、〈童年˙蔗埕˙小火車〉、〈曬穀〉;《鄉土情懷》中的〈蔗田〉、〈秋收〉、

〈寂寞的蔗埕〉、〈拾穗〉;《綠色夢境》中的〈稻草人〉;《泥土味淡淡香》中的〈靜寂的秋天〉、〈山居小拾〉;《麵粉袋的歲月》中的〈收穫圖〉、〈田園交響曲〉和《赤腳大仙》中的〈曬成一片金黃〉、〈秋收〉、〈收穫時節〉共計二十二篇,有欣喜、有感激、有懷舊、有不捨,誠如作者所說的:

時代的進步,農村難免會有所改變,我們不必一定要沉緬於過的時日,不

過,農業社會的生活儘管清苦,但它的一些人事物,是那麼自然、親切、

互助、和諧,尤其屆此收穫季節,在我心靈深處,那份往日情懷,是無法

磨滅的。

 

〈本文參引-許惠美碩士論文/蔡文章散文研究〉

arrow
arrow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