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禁忌(15)-台灣道教喪葬法事科儀 

IMG_7089            

台灣道教的拔度科儀

以拔度為主的齋儀道場為台灣靈寶派道士平常所慣行之法事,其規模從靈前繳庫、午夜式、一朝、一朝宿啟到二朝、三朝等,其中科儀已臻齊備且較為常見者為「一朝宿啟」,正式名稱為「無上拾迴拔度齋」,簡稱「拾迴」。其齋儀期間自第一天中午起鼓至第二天深夜結束,

 

「一朝宿啟」重要科儀有:

第一天:發表、啟白、慰靈、開通冥路、藥懺、分燈、宿啟

第二天:早朝道場、頒赦、合符、解結退願、沐浴、給牒、打盆、填庫、過橋等

若視時間許可時,也會在第二天上午之午時進行登棚拜表,而在午後進行普度,唯若穿插有奠禮及葬禮時,則予省略。其中之發表、啟白、分燈、宿啟、早朝道場、登棚拜表、普度等科儀與清醮類似,唯發表、登棚拜表時,在所呈送之文書方面主旨有異,其餘科儀在所請之神祇稍有不同。其次,若亡靈乃死於較嚴重的意外,如女人難產而死,或遭血光之厄而亡者,有時也會另外舉行意義與「打盆」類似、俗稱「牽車藏」的「血湖」拔度科儀。

 

慰靈:

為拔度科儀「啟白」之下半部,在靈位前舉行。在拔度壇場啟請諸神之後,道眾來到亡靈靈位之前,先焚香奉請引魂童子、召魂主吏、攝魄將軍、當境土地神、諸天符使、何喬元帥、追魂使者等神,稱念太乙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寶幢接引天尊。隨後召請亡靈家歷代高曾祖前來靈前,聞經聽法,由孝男、孝孫進行奠酒,仰仗天尊之不可思議功德力,以度拔亡靈,往生仙界。

IMG_7098 

開通冥路:

在三清壇前舉行,顧名思義即在開通冥界道路,以接引亡靈前來接受薦拔功德。科儀由道士一名著海青主持,開始前先將亡靈之紙糊魂身奉至壇前,稱念太乙救苦天尊,仰仗其功德力以拔度亡靈,然後為魂身進行開光。科儀中道士手持召魂旛,啟請燈光晃照天尊為亡靈照耀道路,並以神燈供養天尊、地府冥途諸聖眾、江河湖海眾晶仙,以接引亡靈離惡道。隨後宣開通冥路牒文一封,付與亡靈執收,並振道旛以開道路,以利前來聞經聽法,懺悔禮拜三清天尊,由孝子孝孫行奠酒之儀。科儀結束後再將魂身奉回靈堂。

IMG_7103

  

 

藥懺:

即諷誦《太上鴻名藥王寶懺》(簡稱《藥王寶懺》),在三清壇前舉行,旨在請藥王(神農、藥師)為亡靈治療生前的身體病痛。事先在洞案上供奉紙糊藥王一尊,將亡靈魂身奉至壇前,並準備十二味中藥藥名寫在生鴨蛋上,藥名如:「藥」、「師」、「法」、「懺」、「川芎」、「當歸」、「熟地」、「白勺」、「茯苓」、「蔘芭」、「白萃」、「甘草」,煎煮一藥壺。科儀中奉請三寶天尊、青玄上帝與藥王等神,並行三獻酒,請救苦天尊諭令亡靈能夠開悟懺悔。又請藥王神農大帝治癒生前病痛,道士並持藥汁就亡靈魂身之口以象徵餵藥,並擦拭魂身。最後祈請燈光梵果天尊等神,帶領亡靈出離幽途,早超仙界。

 

頒赦:

又名「放赦」、「告符迎赦」,在齋儀道場前空地舉行,旨在祈請太乙救苦天尊頒下赦書,請赦官傳達,以赦免亡靈生前之罪障。科儀中所頒的赦書有「三天赦書」、「龍鳳赦書」等名稱,依照台南地區的慣例,在一朝宿啟以上頒「龍鳳赦書」,一般則頒「三天赦書」。科儀事先在向天處排設一張科儀桌,桌腳以板凳墊高,桌上奉紙糊赦官與赦馬各一尊。道士五名,科儀上半段道眾朝外站在科儀桌旁的板凳上,啟請十方救苦天尊等神降臨,分別獻香、獻茶、奠酒供養,接著宣破獄、拔度(赦書)等符命。在科儀下半段中,除高功外其餘道士換上黑色海青,先由兩名道士做餵養、馴服馬匹狀,然後請家屬為赦官進行奠酒之儀,接著高功持赦書與火炬,其餘道士分持赦官、赦馬與火炬,以小跑步動作在科儀桌旁穿花繞行,以之象徵連夜趕路,傳遞赦書。最後由高功向亡靈宣達赦書,以祈拔度亡靈,脫離酆都。

IMG_7086

IMG_7093

IMG_7094

IMG_7096

IMG_7097

IMG_7088

IMG_7099

《放赦馬中的道長吃炮是罕見的儀式..》

 

合符:

又名「合符十二童子」,旨在啟請十二名童子將十二份牒文分別傳送至十二地獄中,以赦免亡靈生前所犯之罪。科儀在道場三界壇舉行,科儀桌上奉有十二尊童子紙像與十二道牒文。道士五人,圍坐於科儀桌旁。科儀中祈請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天尊作主,將十二道符分成兩半,上半符載明修設齋儀之意,下半符請童子傳遞告請諸地獄主者,以開度亡靈。每宣一道符之後,即由孝眷將符持於背後,跳過金紙火盆至靈前火化,將亡靈之魂魄引歸太乙救苦天尊,以利亡靈早日超生。

 

解結:

又名「解結釋罪」、「解結退願」,在靈位前舉行,旨在解脫亡靈生前之結怨。道士一名,坐於亡靈之前,祈請法橋天尊解赦亡靈生前之結,先準備水盆一只,與銅錢四十九枚、繩子四十九根、花七朵等。科儀中道士分七次帶領亡靈許願,每次許下七願,脫下繩索,投銅錢與花於水中,以象徵解結,並將許願之功德迴向亡靈,祈願亡靈萬罪俱消,千冤和釋,頓離北府,上升天堂。

 

沐浴:

又名「召魂沐浴」,在靈前舉行,旨在清淨亡靈之魂魄,以利上登南宮朱陵府。事先在靈前置水盆一只,以草蓆圍起,作為亡靈沐浴灌煉之所。科儀中啟請三寶天尊,仰仗其功德力,以慈悲之法水清淨亡靈之三魂七魄,來洗除亡靈之愚迷,永度三清岸,長辭五濁泥,滅罪生福,往生仙界。

 

給牒:

又名「參朝給牒」,通常緊接在沐浴科儀之後行,旨在給予「庫牒」與「買地券」,以利歸還亡靈生前所借用之財,以及供亡靈之居住。道教認為每一個人降生時,依照其所生之時辰,會由「庫官」之處借來錢財,以供生活之用,一旦去世之後即必須由家屬代為歸還,才能使亡靈往生仙界,因此就必須頒給庫錢牒,一半交與庫官,另一半給予亡靈以資核對。其次又要頒給地契券,以利起蓋魂厝一座,供亡靈安居,此即民間做功德必須請匠師紮紙厝之故。科儀中祈請三寶天尊作主,令亡靈志心歸命道、經、師三寶,請太乙救苦天尊准予給付牒文,並勸亡靈懺罪,終能托化仙鄉。

 

打盆:

又作「打城」,旨在破地獄之門以救出亡靈接受超薦,通常多為死於意外、病故而非壽終者所舉行,因此非拔度必須之科儀。科儀在道場外排設科儀桌,案前設一座高約四尺、四邊寬約一尺半之紙糊「獄城」,城的四周有門,門外有獄卒紙像,下方置水盆一只,內奉亡靈魂身,孝眷人等持傘圍於獄城四周。科儀中首先為獄城中之亡靈開光,然後啟請三清天尊、救苦天尊、地府諸神與當境城隍等,並行三獻酒儀。接著高功化身為救苦妙行真人,欲前往地獄解救亡靈,受到地獄鬼卒之阻攔。高功即請出徐甲真人,召出五營神兵,破地獄之門,持召魂旛接引出亡靈,前來受享法食,聽法聞經,以利往生仙界。

IMG_7106 IMG_7107   

《打城由女孝眷人等持傘圍於獄城四周》

 

填庫:

填庫科儀乃給牒科儀之延續,旨在請天尊印證庫銀牒文之後予以火化,俗稱「燒庫錢」或「圍庫」,所有庫銀牒文都要由孝眷親屬一一蓋上手印。科儀前半段在三清壇前舉行,道士首先焚香啟請三清上聖十極高真與天曹判官、庫官等神,行三獻酒之儀,然後一一宣讀牒文,並請天曹判官、庫官等准予歸還庫銀。隨後即率孝眷人等來到火化庫銀之處,眷屬們牽起繩子圍繞庫銀,以避免庫銀為野鬼、邪祟所奪。在火化庫銀之時,道士再次宣達牒文,並唱起「十月花(懷)胎」勸世歌,敘說人從懷胎道出生、成長與為人父母過程之心情,勸誡亡靈釋懷放下遺憾,也勸誡陽世家屬應感恩孝順父母。庫錢完全燒化完畢之後,即象徵亡靈生前所提領之庫銀業已歸還,即可獲得薦拔而往生仙界。

IMG_7123  

《在火化庫銀之時,道士再次宣達牒文,並唱「十月花(懷)胎」勸世歌..》

 

過橋:

正式名稱為「無上大齋十大功德」,旨在接引亡靈通過奈何橋或金橋、銀橋,以往生仙界。科儀在靈位前舉行,事先在地面置長條板凳一張,以象徵法橋,或以小型紙糊拱橋代替,橋下或周圍設七盞油燈以象徵七星燈,橋頭與橋尾分別供奉將軍造型的小型紙像各一尊以把守法橋,稱為橋頭將軍、橋尾將軍。科儀中首先高功啟請三寶天尊與救苦天尊等神,伏願天尊垂光以護衛亡靈通往仙鄉。接著逐段敘說大羅元始天尊等十位天尊之功德,並在法橋旁燃金紙一疊,以象徵供奉守橋將軍。最後道士一名手持召魂旛,帶領孝眷捧奉亡靈之魂身分三回跨過法橋,以接引亡靈往生快樂逍遙之仙鄉。

 

轉車藏:

俗稱「牽車藏」,台南靈寶派科儀做「無上血湖飛輪轉 車藏科儀」,旨在透過 車藏身之轉動,以接引亡靈脫離血污池,前來接受超薦而往生仙界。轉車藏可為超薦單獨亡靈而舉行,亦可為集體超薦而舉行。若單獨舉行以轉 車藏為主的齋儀道場,都事先要進行發表、啟請 車藏神、誦血湖寶懺或慈悲滅罪寶懺,然後進行頒赦、起車藏,最後才倒 車藏以送亡靈歸返。轉 車藏科儀進行前,事先糊製紙 車藏一支(或三、五、七支不等,依各地習俗而設),高約四尺至六尺不等,直徑約一尺至一尺半, 車藏身周圍糊有:上界之觀音菩薩、城隍爺、境主公、大鬼;中界之善財童子、牛頭、山神、小鬼;下界之龍女、馬面、土地、小鬼等像。又可因超薦對象死因之不同而區分為水車藏與血 車藏兩類,前者以白紙或花紙為 車藏身,後者則以紅紙為 車藏身。進行轉 車藏之前要先以竹竿穿過 車藏豎立於空地上,下方以瓦甕或碗底承托以利轉動,又在 車藏旁置芭蕉以利亡靈扶起,衣服、鞋子供亡靈更換,小形紙糊法船一艘以接引亡靈。科儀要先為車藏身開光,然後啟請三寶天尊、救苦天尊等神進行三獻酒儀,並宣血湖牒文,請天尊接引亡靈,同時由孝眷轉動 車藏身。最後將預置於 車藏身中代表亡靈的紙像拉起,置於法船之中而牽引到壇前,以聞經聽法,或依附於家屬身上以交代未完之心願,並仰仗天尊之功德力以超拔亡靈。最後高功持寶戟進行倒車藏,並予以火化而結束科儀。

 

參考書目

王卡主編(民85),《道教三百題》。台北:建安出版社。

王志遠主編(民88),《道教百問》。中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吳永猛、謝聰輝(民94),《台灣民間信仰儀式》。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徐福全(民84),《臺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卿希泰主編(民85),《中國道教史》(四卷)。中國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民88),《道教文化新典》。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劉枝萬(民72),《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劉枝萬(民56),《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鄭素春(民91),《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商務印書館。

arrow
arrow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