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禮俗】端午節(4)-由來典故(紀念屈原)

南宋.李嵩〈天中戲水圖〉局部(網路圖片)

屈原,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代楚國人。楚懷王在位時,屈原擔任左徒,他學識淵博,記憶力強,對外熟悉與各諸侯國的外交往來事務,對內輔佐楚懷王制定政令,因此深受楚懷王信任。

 

朝中有位上官大夫,職位與屈原相同,他很想得到楚懷王寵信,所以對才華洋溢的屈原是又嫉又恨。有一次,屈原受命制定國家法令,剛寫好草稿,尚未修訂完成,上官大夫看到了就想據為己有,但屈原不願意給他。

 

於是,上官大夫就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啊!您命屈原制定法令,這是眾所周知,可是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就自誇其功,並向其他大臣說︰『除了我之外,沒有人做得出來!』」楚懷王聽了很生氣,就對屈原逐漸疏遠。

 

屈原生性耿直,竭盡才智對君王忠心,如今楚懷王卻受小人挑撥離間,致使正直的人不容於朝廷。因誠心為國而被君王懷疑,因忠心事主而遭小人誹謗,屈原感到萬分痛心,在憂愁苦悶下寫了〈離騷〉一文,用來抒發自己的悲憤之情。 

 

屈原(/志清)

 

屈原被貶退之後,不久秦國想發兵攻打齊國,但齊國與楚國有合縱盟約,秦惠王對此感到擔憂。於是,秦惠王就派張儀出使楚國,以割地六百里利誘楚懷王與齊國斷絕關係。果然,楚懷王因貪圖土地而相信張儀,但與齊國斷交後,才發現中了秦國的計謀,秦國根本不承認有贈地六百里之約。

楚懷王勃然大怒,大規模發兵攻打秦國。兩國交戰,秦國大敗楚國,魏國又趁機偷襲楚國,而齊國痛恨楚懷王背棄盟約,不肯派兵援楚,因此楚國的處境十分艱難。

 

後來,各諸侯國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當時秦昭王與楚國結為姻親,秦昭王就藉機約楚懷王相見,楚懷王想要前往,屈原苦苦哀求楚懷王千萬不可前去。無奈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勸楚懷王一定要去,最終楚懷王還是去了。

 

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扣留,並逼迫他割讓土地。楚懷王大怒,不肯答應,就逃到趙國,但趙國拒絕接納。楚懷王只好又回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被運回楚國安葬。

 

楚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任命弟弟子蘭為令尹。因子蘭的進諫,楚懷王才入秦而亡,所以楚國人都把楚懷王之死,歸罪於子蘭。屈原在所寫文章中也多次提及,楚懷王因識人不明才使軍隊慘敗,國土被占,自己客死秦國。

 

沒想到屈原這些言論又被令尹子蘭聽到,盛怒下,子蘭又叫上官大夫去向頃襄王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生氣,又把屈原放逐了。可憐的屈原到處流浪,漂泊在荒野草澤中,他用流暢華美的文藻,將滿腔愛國熱忱及滿腹的委屈,寫成一首首的愛國詩篇。

當年划船敲鑼打鼓救屈原,演變為今日划龍舟比賽的習俗。

 

 

元.王振鵬〈龍池競渡圖〉局部(網路圖片)

 

有一天,屈原來到江邊,他的容貌一天天憔悴,形體也日漸清瘦。一位漁翁看見他,就問︰「您不是楚國大夫嗎?怎麼孤零零一人來到這裏呢?」屈原用憂傷的眼神,望著漁翁,嘆口氣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我才被放逐了。」

漁翁對他說︰「一個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你何不學學別人也隨波逐流,就不致於給自己招來被放逐的下場呀!」屈原說︰「我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不願再戴髒帽子,剛洗過澡的人不願再穿髒衣服,要我跟他們一樣同流合汙,我寧願葬身魚腹,也不能讓自己的清白蒙塵。」

 

屈原雖然兩次遭受放逐,卻依然眷戀著楚國,思念著楚懷王,時刻惦記著能重返朝廷,為國盡忠。迎著江邊陣陣吹來的冷風,陰沉沉的天空下一隻孤雁迴翔,屈原慨嘆自己不能報效國家,又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於是悲痛得抱起大石頭,縱身往汨羅江一跳。

當時人們以竹筒裝米餵魚蝦變成今日包粽子的習俗。

清.徐揚〈裹角黍〉(網路圖片)

 

隨著江面層層水花的飛起、濺落,再化成一圈一圈的水漣漪……江面最終又恢復平靜,而憂國憂民的屈原,也隨著大石沉沒於江底,與世永隔。這一天!正是黃曆五月五日。

江邊居民聽說屈原投江,眾人趕忙划船前來搭救,可惜太遲了。他們只好敲鑼打鼓來嚇走魚群,又用竹筒裝米放入江中來餵飽魚蝦,這樣魚蝦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

 

由於屈原的愛國精神深獲人們敬仰,所以每年到了黃曆五月五日,都要到河邊紀念他。當年划船敲鑼打鼓緊急救援的情形,也漸漸演變為今天端午節的划龍舟比賽,竹筒裝米也變成竹葉包粽子的習俗了。

 

(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端午節由來典故 屈原
    全站熱搜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