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禮俗】端午節(1)-演變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網路圖片)

最早提及端午節紀念屈原吃粽子的是南朝梁人吳均作《續齊諧記》: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和春節、中秋並列為最重要的三個節慶。端午節時值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後來加入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端午節為陽極之日又稱天中節,因農曆五月正值盛夏,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在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當時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便想出一些可以辟邪、驅蟲,解毒的方法。久而久之這些方法就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俗活動。

 

民國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在端午節當天,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端午節演變 衛生節
    全站熱搜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