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公傳說的來源與演化

土地公慈祥造型

  土地公是管理土地的神,先民開墾拓荒,胼手胝足,十分辛苦,祈求土地賜予豐收,於是有了祭祀土地的儀式。土地公又叫『福德正神,也有稱為『后土』「伯公」

一般在廟祠大都用『福德正神』稱呼,在郊野和墓地則習慣稱為『后土』客家人則稱為「伯公」

 

(一)土地公傳說探源

  『后土』。在台灣民間指的是守墓地的神,也是土地公。傳說在秦朝,秦始皇徵用天下壯丁來修築長城。孟姜女的丈夫被調去築城,孟姜女思夫情深,長途跋涉萬里尋夫,好不容易到了長城卻得知丈夫已死,因此悲痛萬分,哭倒了萬里長城,露出許多白骨,卻不知哪些是自己丈夫的骨頭。忽然看見一個老先生,說:『你把食指咬破,把血滴在白骨上,染上血的就是你先生的骨骸。』果然尋了白骨。當孟姜女抱著骨骸返鄉,居然漸漸生出皮肉,似乎要死而復生。老人怕死者死而復生有違天命,於是教孟姜女說:『抱著骨頭不方便,把他裝載在袋子裡用背的。』孟姜女照他說的去做,遺骨恢復散狀,她很不高興,責怪老人,老人因此答應她幫他的先生守護墓土,這就是墓地前必有『后土』的由來。

 

土地公守護墓土

 

 

(二)土地公傳說之演化

  至於土地的本職是掌管土地行政,但當今習俗雕塑或繪畫「土地公」形像,大都是坐於太師椅或立姿手執拐杖,或執如意或執元寶,這可見「土地公」不僅統理地政轄區,兼掌財務及佑護居民禍福,坊間亦有將「土地公」視同財神奉祀;祂是自然崇拜中,與人民最親近的神祇,香火最盛之守護神,更印證了「有土斯有財」的社會心理;另方面,某些地方風俗,於人死後出殯時,行列中也有安排「土地公」做「開路神」引路之舉,這無形中「土地公」也兼領陰差之職,佐理亡魂引渡之責任,這可說「土地公」祂是集地政、財政、法政於一身的小主管,其職責之重要,由此可知。  

  按「土地公」係區域性的神明,有中國人的地方即有奉祀「土地公」的祠廟,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不管祠廟大小,到處林立,鄉村、田野、都市、商家,有跡可尋,皆奉祀「土地公」亦稱「福德正神」,於每年二月二日為其聖誕之代表日,更於春秋二祭,虔誠致祭,鳩金演唱梨園;開業店家更於每個月的初二、十六拜拜做「迓」〈每年二月二日為「頭迓,臘月十六日為「尾迓」〉,研其目的不外是祈福報功或求興利發財。

 

目前我們奉祀的土地公,約二種分別:

  廟、寺、祠、堂及工商農牧家戶等,都是奉祀「土地公」或「福德正神」。

  在墳墓邊祀奉「后土」〈山神土地總代表〉,亦有少數豎「福德」碑,但大多數還是以刻「后土」碑為主。追溯源由約於東漢王逸《楚辭》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因此,早在唐宋以來,先人常在建墓、上墳或舉行喪禮時,也已把祀奉「后土神」相沿成俗。在一般觀念上以「后土」為自然神,「福德」為人格神,乍看下不無道理,惟實質上「后土」亦屬人格神。〈此之「后土」與「四御」中之「后土皇地祇」司職神格有所差別,不可混之一談。〉

  土地公廟的位置,傳統都座落於田間,所謂「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這類。最初,奉祀土地公都利用自然岩石或大樹,並且在岩石上或大樹下綁上紅布條或紅紙,上面寫著「福德正神」便加以敬拜,後來演進到利用一塊上好的木板刻上「福德正神」,再由爐主輪流帶回自宅奉祀,最後演進到由各部落共同籌建土地公廟。

 

田頭田尾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又稱「福德正神」、「福德祠」、「福德廟」、「福德宮」、「福安宮」、「福興廟」等等。通常廟身格局不大,多為七尺寬、九尺長,單門,前有供案、香爐,一般只有一尊土地公,有些廟內有多尊土地公,或為民間寄放,或為陪祀分身。左右置長明燈一對,供桌下有的有虎爺,傳說土地公為保護百姓而收伏了危害人們的老虎,老虎感其恩德,跟隨土地公,成為土地公的坐騎。虎爺具有驅除瘟疫、鎮服惡魔的威力,也會祈福納財,保佑孩童平安。土地公廟原本沒有土地婆,好事者認為土地公為百姓辛勞,又寂寞,於是請了土地婆陪伴。但土地公心地仁慈,希望世人都富有、不愁吃穿,卻遭土地婆的反對,她認為大家都有錢怎麼行,應該有的富、有的窮,如果大家都有錢,低賤的工作誰來做?等她女兒出嫁,誰來幫她抬轎子?眾人知道土地婆壞心眼,有些就不敢在廟內供奉土地婆。

 

小編網資整理予2015.03.24

 

arrow
arrow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