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鎮-史前時期(1624年以前)歷史!

249942269_x

 圖片取用岡山論壇 ›› 2013岡山燈會集錦暨水舞煙火秀(作者hohou

 

 

史前時期(1624年以前)

   岡山平原位於二仁溪與阿公店溪之間,為一幼年期之海岸平原,早期是古崗山灣。在十七世紀初葉,由荷蘭人來台,經鄭成功治台以迄清道光2年(西元1624~1822年)之二百年間,古稱台江灣期。台江灣之海岸地形變化很大,此期岡山海岸與台南海岸相同,當初為一片汪洋之內海。後來由於來自二仁溪及阿公店溪的漂砂不斷淤積,以及河川輸沙量豐富,助長海岸堆積前進,產生很多沙洲,故此期均為沙洲島群所盤據,並形成感潮湖多處。因此該地在荷人據臺之前,只有馬卡道族「大傑顛社」居住在岡山平原一帶。關於史前時期的大傑顛社,近十年來的學術研究論文相當豐富,但是論點相當分歧。茲將各家觀點舉述如下:

簡炯仁教授在《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中提到:

大傑顛社首次出現於文獻則推蔣毓英《臺灣府志》,歸諸羅縣管轄;黃叔璥《番俗六考》則記載:「羅漢內、外門山,皆大傑顛社地也」,顯示清治初期該社既已在高雄縣旗山地區;然而日治時期學者所採集到的口碑區卻說,該社原居於高雄縣二層行溪以南的岡山地區,後因漢人拓墾的逼迫而退居羅漢內、外門山,並於途中部分族人跓留於燕巢鄉尖山一帶,而成尖山社。

 

   根據《熱蘭遮城日志》的記載,搭加里揚坐落於由堯港為登陸的捷徑,以及桌山西麓,剛好與上述大傑顛社的原居地重疊,顯示大傑顛社應屬於搭加里揚,或為其支社。後來,高雄地區就沒有任何平埔族村社的記載,顯示大傑顛社的遷移,是與搭加里揚同時,而非如口碑之所言,是後來才為漢人的逼退。漢人拓墾壓力是逐漸形成,而以清代為最,如果大傑顛社是漢人拓墾壓力之逼迫,不可能在清領初期即已退居於遙遠的羅漢內、外門山者。縱然如此,該口碑卻提供一些高雄地區平埔族遷移的資訊。

 

   既然1635年底搭加里揚被荷軍征剿而退居屏東平原,大傑顛社也於此時被迫退居旗山鎮及內門鄉一帶,而出現在清治方志。屏東平原與羅漢內、外門山分隔下淡水溪,何以致之?

 

   根據上引口碑,大傑顛社,有部分族人駐留於尖山而成尖山社,顯示大傑顛社,或搭加里揚社係繞過鯽仔潭南邊,以逃避新港社,穿過大、小崗山的缺口往東經由燕巢鄉北邊丘陵區到尖山,再往東沿丘陵稜線到達烏山山脈到達下淡水溪西岸,搭加里揚則越渡下淡水溪到達屏東平原,而大傑顛社則沿下淡水溪北上到達旗山鎮武鹿坑。目前在武鹿坑東邊不遠處的和昌發現有面積廣大的蔦松文化晚期文化遺址,顯示是一個範圍遼闊的定著聚落。後來,大傑顛社以此為基地往旗山鎮、內門鄉擴張。這就是上引「羅漢內、外門山,皆大傑顛社地也」的意涵。旗山鎮三協里合昌地區的蔦松文化遺址則為該社群的社域。

 

簡教授又說:

1634年11月4日荷軍征討搭加里揚是由堯港登陸,並在桌山西麓附近與搭軍交鋒,顯示搭加里揚位於現今二層行溪以南的高雄縣岡山地區,其本社應在大崗山西麓的路竹鄉、阿蓮鄉,而其社域範圍可能包括岡山鎮及濱海一帶。目前,在該地區都發現蔦松文化蔦松類型的文化遺址如下:----(中略)---(4)港口崙遺址 位於岡山鎮,出土的文物有紅褐色素面夾砂陶。---這些文化遺址的年代大約是在2000-400B.P.,一直延伸到漢人來台。(〈新港社社址曾分佈於二層行溪以南之初探〉)至於梁明輝則認為此一地區原有大歐龐、帝華港、帝華鹿港等南方三村,屬新港社。荷蘭人統治時期,被遷移到二層行溪以北。

 

(〈從愛河到二層行溪-海岸族群兩篇章〉《高市文獻》第19卷2期,2006年2月)(圖1)

上述梁、簡兩人的看法顯然有所差異,不過也並未得到學術界一致的認同,因此二層行溪以南高雄灣以北的高雄平原地區,在荷據前後是否具有原住民族社,仍有可以繼續追索事實真相的餘地。

(劉益昌〈考古學研究所見人群互動關係與分布界線:以嘉南平原東側丘陵山地地區為例〉)

 

(本文取用-99年續修岡山鎮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岡山鎮歷史
    全站熱搜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