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4111    

↑福德正神

《土地公簡介》

土地公正名「福德正神」,民間也有許多人稱之為「伯公」。在許多神明中,土地公算是最基層的官階,也因此最為普遍。我們可以在許多的地方看到土地公,如墳墓旁的「后土」、樹下石頭旁,甚至在路邊轉角處,都有設置。在民間信仰中,「祂」又稱為是「萬民的守護神」,我們當地人甚至相信,當地的土地神是許多有功名的地方人士圓寂後的化身。

 

《屬性與官階》

土地公是配屬於廟中的一個小官,在眾神當中位階最低,管轄的區域為一山、一里、一巷、一屋,屬於農業神,保佑人民能夠農務豐收、地方安寧。人們相信人死後是由土地公帶路去陰間,雖然職位不大,卻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土地公信仰在台灣民間非常普遍,無論祭拜時間的密度、廟宇分布的廣度,土地公在我們生活的周遭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信仰景觀。在農村,土地公廟座落田間,陪伴農家辛苦開墾田地;除了每日例行打掃、上香奉茶,逢初一、十五、初二、十六等特定的日子,人們到廟裏或在家裡祭拜;對很多台灣人而言,土地公信仰及其相關的儀式,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土地公為主要神祇的廟宇在台灣非常普遍,俗諺云:「田頭田尾土地公」,便是形容土地公廟宇之多,它們出現在農村田間、村落、水圳邊、墓地、或都市中老聚落留下的痕跡裡。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客家人則稱「伯公」,雖然神格不高,卻掌管著人民日常生活相關的事務。因為土地被視為重要財產,土地公也被賦與「財神」的地位;生意人經常祭拜土地公,以求財源廣進、生意興隆,土地公的造像因此也出現在都市中的高樓大廈和商業區店面中。經常出現在我們周遭的土地公神像,蓄長鬚、頭戴員外帽、手拿元寶拄龍頭柺杖、臉上帶著慈祥笑容,如同和藹老者聆聽著子孫的傾吐。從他的形象,可看出他與人們的關係非常親密,像傳統的里長伯,官不大,卻不擺架子,願意照顧你日常的生活。

 

《土地公信仰的傳說》

土地公信仰為何有「福德正神」之稱,係源自於不同時期的幾個民間故事傳說。

1.治水有功

虞舜時期,一位姓張的人士協助禹王治水有功,因為他努力不懈,過度勞累而殉職,禹王即帝位後為了追念他的貢獻,對他封功建廟,由於他功在土地成為土地公,農民特為崇拜,尊稱為享有福德之神。

2、收稅官員

土地公生前是周朝的一位收稅官員,生性仁慈,體會人民困苦且為人公正。在他去世後,新上任的官員多為貪圖己利而增稅,前人因此感念張福德的生前事蹟,因而籌錢幫他蓋了一間廟供奉。

3、忠僕護主

周文王時有位上大夫人的家僕,名叫張福德,因為保護家主千金小姐在寒冬出外,途中遇到大風雪,忠僕為救家主,只好脫下自己的外衣給小姐避寒,不料卻把自己給凍死。上天為其義行所感動,在天空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賜其封號,上大夫更為他建廟以感謝其大恩大德,周武王時並贈封「后土」稱號,後世尊稱為「土地公」。(此傳說與平劇「南天門」故事相仿)

4、后土

秦朝時,孟姜女哭倒長城後,出現了一堆白骨,但孟姜女不知如何辨識哪個才是自己的夫君,此時出現了一位老人,經過一番指點後,孟姜女終於找到了夫君的白骨,但一想到自己健壯溫柔丈夫化為白骨,她傷心的眼淚無法停止,而這時神奇的事發生了,滴在白骨上的眼淚居然慢慢地形成皮膚、毛髮等。雖然丈夫始終沒有醒過來,但至少也圓孟姜女見丈夫最後一面的心願。據說當時的那位老人就是「福德正神」。

 

除上述民間故事傳說外,古籍文獻中也曾記載岳飛、沈約、蕭何、曹參、薛稷、張旭;甚至韓愈等也都曾被稱為土地公的前身。概括來說民間信仰相信,福德正神是生前行善積德,或佈施功德在人間,身後可因享有福德成為神明,繼續福佑人間,善有善報,對社會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土地公慶典》

1、崇拜儀式

在祖先的墓旁,通常都會供奉一位小的土地公。在前人的觀念裡,掃墓前一定要先祭拜土地公,謝謝祂照顧自己的祖先。要祭拜土地公,基本的「三色金」一定不能少,所謂的三色金分別是壽金、刈金以及福金。而除了有三色金之外,還需要紙錢,包括:甲馬、金錢、白錢、刈金、經衣、福金等。其中又以刈金最為重要,不管是大大小小的祭祀幾乎都用的到它;而「福金」則是土地公專用的貨幣,也俗稱為「土地公金」。

 土地公的生日是在農曆的二月初二,而升天日是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所以在每個月的初二、十五,眾多商家都會祭祀土地公,在習俗上稱為「作牙」

l   「作牙」時間選在農曆每月2日和16日;2月2日為土地公聖誕之日,稱「頭牙」,12月16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作牙,稱「尾牙」,作牙當天信眾敬備牲禮水果、燒金紙、放鞭炮慶祝,商家尤其注重頭牙及尾牙以求財源廣進。

l   「吃福」為一種分食土地公祭品的活動,由於信眾相信祭品會帶來福氣,因此會將祭品帶回家煮食、或由廟方於祭典當日拿來作菜,讓大家一起分享饗宴,也分享福氣。

 

2、祈求事項

雖然土地公是附屬在廟裡面的最小官職,但人們的生活大事,如:喜事或是要遷家等,幾乎都要事先告知土地公,因而土地公就被公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神。前人從福州來臺時都會把媽祖帶在船上,同樣的也有許多人把土地公帶在船上,以便來臺後祈求豐收。俗話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從這而來的。因此,土地公起初雖為農業神,但隨著社會的變遷,由農業轉為工商業或服務業,土地公的信仰也隨之改變,不再只管農業,而是與人們的各種日常大事皆有相關,可說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arrow
arrow

    協和宮四駕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